WFU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破解『膽固醇過低有害』的謬誤!

 



總膽固醇過低有害健康?


        日前在一場血脂演討會上,Q&A 的時間,一位資深的醫界前輩,醫學中心的主任醫師舉手提問,說:『你們一直說要把血脂降低』,要很小心啊,總膽固醇過低有害健康的。還有啊,高齡化的社會來臨了,對於老人,75歲以上的老人,要不要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那麼低,也要慎重考慮!

        


        其實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不管是上圖國內的研究,還是下圖,國外的研究,都曾經有類似的發現或是報告。似乎都有類似的情況,也就是膽固醇高,一如預期,增加死亡或是心臟病風險,但是膽固醇過低,相反的,死亡或是心臟病風險也是增加。    



Sci Rep 9, 1596 (2019)


        這裡要鄭重釐清的,就是連主任級的醫師都會搞混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發現的相關性,不能夠馬上就跳到『因果關係』這樣的結論。世代研究(cohort study)簡單說,就是某個時間點抽血檢查膽固醇數值,然後一段時間之後,統計這個研究世代的死亡率或者心臟病發生率。心臟科最有名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就是 Framingham Heart Study,找出了有名的心血管危險因子(risk factors): 血壓血脂血糖三高、肥胖、抽煙、男性等等。但是,世代研究的盲點,就是干擾因子(confounding factors)。舉例來說,研究人員曾經認為飲酒會導致較高的肺癌罹患風險,但是,他們同時也發現有吸菸習慣的人也具有較高飲酒習慣比例;因此,吸菸才是肺癌真正的危險因子,而看起來與肺癌好像有關連性的飲酒習慣,其實就是所謂的干擾因子。不論如何利用統計學方法去校正(adjustment)干擾因子,還是無法藉由世代研究去確立因果關係。

        世代研究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倒果為因或因果倒置(Reverse causation)。擔任水泥工的人肌肉較發達,可見肌肉較發達的人比較喜歡擔任水泥工。事實是:為了生活不得已擔任水泥工人才練就了發達肌肉。這點,就需要仔細的去分析可能狀況,然後再做二次分析。例如下面這個日本的類似研究:總膽固醇低於 160mg/dL 的人,追蹤17年之後,比總膽固醇介於160-180 mg/dL 的人,總死亡率高出 21%。但是,當我們把去掉罹患有肝病的人再做分析之後,就發現沒有總膽固醇低於 160mg/dL 的人死亡率高這回事。因為85%的膽固醇是由肝臟製造的,總膽固醇低於 160mg/dL 的人可能是肝臟有問題,才低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弄混了。某個時間抽血總膽固醇低於 100mg/dL的人 ,跟接受藥物治療,把總膽固醇降到低於 100mg/dL的人,他們的風險,不可以混為一談。 我們當然希望能夠證實某一種暴露(exposure)和某一個結果(outcome)之間的因果關係。然而,這需要更多的後續流行病學研究、也需要更多的基礎醫學研究來從分子機轉上證實。還有,如我們常見的在臨床前瞻性研究的配對(matching)、RCT中的隨機分配(randomization)。





基因研究(Mendelian randomization)告訴我們的事實        



        孟德爾隨機化研究(Mendelian randomization)被稱為「大自然創造的隨機雙盲試驗」。有幾個主要優點:
1. 因為運用遺傳信息作為工具變量,所以該方法受到干擾因子(confounder)影響的比較輕。
2. 因為一般的暴露(如體重)不會反向影響人類的遺傳資訊(如DNA序列),所以該方法不會受到因果倒置(reverse causality)的影響。
3. 該方法相比較於傳統流行病學方法,可以確立暴露和預後的方向性,因此能肯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而不只是提示兩者的關聯性(association)。

        跟膽固醇有關的遺傳疾病有很多,有些會讓膽固醇從一出生就很高,為人熟知的例如:家族型高血脂症(FH),尤其是同型合子(HoFH)者,會很年輕就罹患心臟病或是冠心病。反之,例如 PCSK9 功能喪失型突變(loss-of-function mutation)會造成血中低密度膽固醇(LDL-c)較常人低 40%,但是罹患心臟病得機率卻也比一般人低了 88%。所以跟膽固醇有關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結果,可以做成像是下圖一樣的相當一致的正回歸直線:LDL-c 越高風險越高,LDL-c 越低風險越低。並沒有看到世代研究那樣的:LDL-c 越低風險越高的所謂『J-curve』現象。




前瞻性隨機分配對照研究(RCT)告訴我們的事實 



        過去20餘年,血脂治療的眾多臨床研究已經一一證實了前述的發現:LDL-c 越高風險越高,利用 statins 或者是 ezetimibe, PCSK9 inhibitors 等重要的高血脂治療藥物, 把LDL-c 下降越低心血管風險越低。,2015年「刺胳針」(The Lancet) 發表的論文中(the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TT) Collaborators)(見下圖),匯集了27個 RCTs中 134537 個受試者得資料,統合分析發現:每降低 LDL-c 1 mmol/L (約 40 mg/dl),總死亡率就降低 9 %,心血管死亡率降低 12 %,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 21 %。不管是初級預防或是次級預防都是一樣類似的效果,並且沒有發現LDL-c 越低風險越高的所謂『J-curve』現象,也沒有發現增加癌症發生率等等安全上的問題。





        根據這些大型臨床研究的資料所作的迴歸分析(下圖)也顯示,每降低 LDL-c 40 mg/dl ,就可以減少 20% 的心血管事件發生,同時也可以減少心血管死亡率,同樣也是近乎直線的回歸結果。



    
    
        另外,75歲以上高齡長者的血脂治療,會有不同的結果嗎?還是不用太過用力積極控制呢?根據另外一個統合分析,統計了臨床研究中,75歲以上高齡長者的實驗結果或是預後有否不一致的現象(下圖)。結果發現,不管是效益性的結果還是安全性的終點,都與相對年輕(75歲以下)者類似:每降低 LDL-c 1 mmol/L (約 40 mg/dl),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就降低 26 %,心肌梗塞發生率降低 20 %,心血管死亡率降低 15 %,腦中風減少27%。而且,顱內出血、新生糖尿病、認知功能異常並沒有明顯的不同。




        最後,原本 LDL-c 正常,但是已經罹患冠心病者,把 LDL-c 進一步下降到更低(約 40mg/dl)的話,還會看到更多的好處嗎?根據另外一個統合分析,統計了臨床研究中,原本 LDL-c 正常,但是已經罹患冠心病者的實驗結果(下圖)。結果發現,不管是效益性的結果還是安全性的終點,都與 LDL-c 相對高者類似:每降低 LDL-c 1 mmol/L (約 40 mg/dl),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就降低 21 %,心血管死亡率降低 18 %,心肌梗塞發生率降低 36 %,腦中風減少24%。而且,肌肉疼痛、顱內出血、新生糖尿病、認知功能異常還有癌症發生率並沒有明顯的不同。




結論:

        抽血發現總膽固醇過低,要檢查可能的健康問題(外傷、手術、癌症患者或是身體感染、肝膽腸胃系統疾病,膽固醇的吸收及合成能力較弱)

        基因、流行病學、前瞻性隨機分配對照研究都證實,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致病最重要因子,目前的實證建議初級預防時 LDL-c 至少維持在 130 mg/dL 以下,次級預防尤其是患過心肌梗塞者,需要降至更低(先降至70 mg/dL 以下,最好控制在 55 mg/dL 以下),當然,對於高齡者或是衰弱長者,用藥安全跟用藥效果一定要更仔細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