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 全世界最重要的心導管學術會議之一:美國經導管心血管治療學會議(TCT)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舉行,late breaking trials 有10餘項結果公佈,沒有去參加的朋友們,以下是我個人的 Top 5。
1. CULPRIT-SHOCK研究
CULPRIT-SHOCK 是一項國際性、多中心、隨機性研究, 共納入706例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心因性休克的患者, 比較行PCI手術遇到多支血管病變時只處理 『罪犯病變』合併擇期處理其餘病變和一次性完全血運重建的效果, primary endpoints是30天患者死亡率及嚴重腎功能衰竭需要洗腎的發生率,其結果挑戰了目前的指南推薦。
ESC指南建議,對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心因性休克的STEMI患者,可考慮對non-IRA實施緊急治療,而AHA最近的合理化建議(appropriate-use criteria)也傾向於對合併心因性休克的心肌梗塞患者,實施完全血運重建。因為相關研究的病例數較少,不同研究之間實施PCI的冠狀動脈病變的標準也並不統一,所以,結論難以令人信服。
如上圖,結果顯示,30天的primary endpoints 發生率,擇期PCI組顯著低於同期PCI組(45.9% vs. 55.4%,P=0.01)。進一步分析顯示,擇期PCI組的死亡率顯著低於同期PCI組(43.3% vs. 51.6%,P=0.03);需要洗腎的發生率擇期PCI組也低於同期PCI組(11.6% vs. 16.4 %,相對風險0.71,P=0.07)。
如上圖,結果顯示,30天的primary endpoints 發生率,擇期PCI組顯著低於同期PCI組(45.9% vs. 55.4%,P=0.01)。進一步分析顯示,擇期PCI組的死亡率顯著低於同期PCI組(43.3% vs. 51.6%,P=0.03);需要洗腎的發生率擇期PCI組也低於同期PCI組(11.6% vs. 16.4 %,相對風險0.71,P=0.07)。
從理論上推測,同時解決多支病變,更易改善心肌缺血,保留心室功能,更可能使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死亡率。然而CULPRIT-SHOCK研究的實際結果,卻與臆測的結論截然不同。在急性期僅處理 IRA(擇期根據剩餘心肌缺血風險處理Non IRA lesions),與急性期同時處理多支病變相比,反而降低死亡率,減少腎功能受損的風險。
2. ORBITA 研究:緩解心絞痛症狀是PCI在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中的主要目標,但並無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證據。
ORBITA研究是一項隨機多中心雙盲研究,用於比較PCI和假手術組的療效,研究入選標準為年齡18-85歲,穩定型心絞痛,單支冠脈存在≥70%的狹窄,有PCI適應證。
患者在隨機分組前,接受心肺運動試驗、症狀問卷、stress echo等評估,然後按1:1隨機分為PCI組(n=105)和假手術組(n=95)。評估所有患者的FFR和iFR。 PCI組應用DES處理冠脈病變;假手術組術者將患者置於手術床上,鎮靜15分鐘以上,最後將冠脈導管撤出,未植入支架。術後再次評估FFR和iFR。兩組患者在追蹤期均接受6週的最適化藥物治療(OMT optimized medical treatment),並再次進行心肺運動試驗、症狀問卷、stress echo等評估。
結果顯示,primary endpoints——運動時間的延長在PCI組和假手術組分別為28.4秒 vs. 11.8 秒(p = 0.2)。 secondary endpoints為兩組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physical limitation (7.4 vs. 5.0, p = 0.42)、SAQ-angina frequency(14.0 vs. 9.6, p = 0.26)、Duke treadmill score(1.22 vs. 0.1, p = 0.10)的變化。
患者在隨機分組前,接受心肺運動試驗、症狀問卷、stress echo等評估,然後按1:1隨機分為PCI組(n=105)和假手術組(n=95)。評估所有患者的FFR和iFR。 PCI組應用DES處理冠脈病變;假手術組術者將患者置於手術床上,鎮靜15分鐘以上,最後將冠脈導管撤出,未植入支架。術後再次評估FFR和iFR。兩組患者在追蹤期均接受6週的最適化藥物治療(OMT optimized medical treatment),並再次進行心肺運動試驗、症狀問卷、stress echo等評估。
結果顯示,primary endpoints——運動時間的延長在PCI組和假手術組分別為28.4秒 vs. 11.8 秒(p = 0.2)。 secondary endpoints為兩組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physical limitation (7.4 vs. 5.0, p = 0.42)、SAQ-angina frequency(14.0 vs. 9.6, p = 0.26)、Duke treadmill score(1.22 vs. 0.1, p = 0.10)的變化。
研究結論:對於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即使存在解剖上和功能上的顯著狹窄,PCI組在運動時間或心絞痛發作頻率改善上不優於假手術組。研究局限性是樣本量較小,需更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驗證。
這是繼十年前COURAGE trial 發現穩定型心絞痛病患,最適化藥物治療(OMT optimized medical treatment)對病人的預後與PCI 手術一模一樣之後,再一次提醒當代的心臟科醫師,標準化藥物治療的重要。
這是繼十年前COURAGE trial 發現穩定型心絞痛病患,最適化藥物治療(OMT optimized medical treatment)對病人的預後與PCI 手術一模一樣之後,再一次提醒當代的心臟科醫師,標準化藥物治療的重要。
3. ABSORB IV研究(30 days results)和ABSORB III研究(3 years results)
ABSORB系列研究一直在近幾年各項國際會議中佔據著頭條的位置, 雖然BVS由於存在潛在的高支架內血栓發生率而被FDA警告, 亞培公司也已因為銷量原因停止銷售該支架, 但許多介入心臟病學的朋友先進依舊認為可吸收支架是該領域未來的一大發展方向。
ABSORB IV的研究是該系列研究中第一次在置入BVS時要求術者嚴格遵循PSP原則, 並且避免在小血管中應用該支架, 雖然此次公佈的只是30天的結果,ABSORB IV研究共計入選來自5個國家140家中心的2604例患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為BVS組(n=1296)與CoCr-EES (n=1308),在成功預擴後分別置入BVS與 CoCr-EES。
結果顯示30天TLF發生率具有非劣效性(P=0.02),不具有優效性(5.0% vs. 3.7%,P=0.11);但是BVS 組缺血驅動的靶血管血運重建(ID -TVR)發生率更高(1.2% vs. 0.2%,P=0.003),支架血栓形成發生率也有增加趨勢(0.6% vs. 0.2%,P=0.06)。
ABSORB III 3年追蹤結果:ABSORB III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雙盲試驗, 共納入2008名患者, 比較了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與 塗藥支架 DES 後的臨床結果。
Absorb III研究3年追蹤結果顯示,BVS組和EES組主要終點TLF的發生率分別為13.4%和10.4%(P=0.056),第1~3年之間的TLF發生率分別為7.0%和6.0 %(P=0.39)。 BVS組的靶血管心肌梗死(TVMI)發生率更高(8.6% vs. 5.9%,P= 0.03);支架內血栓的發生率也遠高於EES組(2.3% vs. 0.7%,P= 0.01 )。
儘管第一代Abbott BVS已經停用,但更薄、更易撐開的第二代BVS已經投入測試,不久後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其他品牌的BVS也在持續改進之中,並將與目前最好的金屬支架一較高下。其實,發展可吸收支架的動力不是為了擊敗現有的金屬支架,而是為了消除永久支架可能存在的危險。因此,儘管BVS現在暫時走出了我們的視野,但在不久之後,它肯定會回來。
4. DK CRUSH-V
好友南京市第一醫院陳紹良教授主導的 DKCRUSH-V, 該研究意在探討面對左主幹末端真性分叉病變時,隨機應用DK-Crush stent 和 Provisional T stent 技術來完成血運重建, 對比30天、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臨床終點事件發生率, 研究30個中心中共入選500多例患者,均應用Xience Prime。
其主要結果顯示,DK crush組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為5.0%,而PS組的TLF發生率達到10.7%(HR 0.46,95%CI 0.23-0.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22)。這主要是由於,與DK crush組相比,Provisional T stent 組TVMI和TVR顯著增加。
陳紹良教授接受大會 Live 訪問時有特別強調,即使DK crush技術已經過12年的臨床研究,但在為左主幹冠脈疾病患者確定治療方案時,應進行團隊討論,對每例患者進行個體化分析,根據患者特點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5. FAVOR II CHINA and FAVOR II Europe-Japan
ABSORB系列研究一直在近幾年各項國際會議中佔據著頭條的位置, 雖然BVS由於存在潛在的高支架內血栓發生率而被FDA警告, 亞培公司也已因為銷量原因停止銷售該支架, 但許多介入心臟病學的朋友先進依舊認為可吸收支架是該領域未來的一大發展方向。
ABSORB IV的研究是該系列研究中第一次在置入BVS時要求術者嚴格遵循PSP原則, 並且避免在小血管中應用該支架, 雖然此次公佈的只是30天的結果,ABSORB IV研究共計入選來自5個國家140家中心的2604例患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為BVS組(n=1296)與CoCr-EES (n=1308),在成功預擴後分別置入BVS與 CoCr-EES。
結果顯示30天TLF發生率具有非劣效性(P=0.02),不具有優效性(5.0% vs. 3.7%,P=0.11);但是BVS 組缺血驅動的靶血管血運重建(ID -TVR)發生率更高(1.2% vs. 0.2%,P=0.003),支架血栓形成發生率也有增加趨勢(0.6% vs. 0.2%,P=0.06)。
ABSORB III 3年追蹤結果:ABSORB III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雙盲試驗, 共納入2008名患者, 比較了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與 塗藥支架 DES 後的臨床結果。
Absorb III研究3年追蹤結果顯示,BVS組和EES組主要終點TLF的發生率分別為13.4%和10.4%(P=0.056),第1~3年之間的TLF發生率分別為7.0%和6.0 %(P=0.39)。 BVS組的靶血管心肌梗死(TVMI)發生率更高(8.6% vs. 5.9%,P= 0.03);支架內血栓的發生率也遠高於EES組(2.3% vs. 0.7%,P= 0.01 )。
儘管第一代Abbott BVS已經停用,但更薄、更易撐開的第二代BVS已經投入測試,不久後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其他品牌的BVS也在持續改進之中,並將與目前最好的金屬支架一較高下。其實,發展可吸收支架的動力不是為了擊敗現有的金屬支架,而是為了消除永久支架可能存在的危險。因此,儘管BVS現在暫時走出了我們的視野,但在不久之後,它肯定會回來。
4. DK CRUSH-V
好友南京市第一醫院陳紹良教授主導的 DKCRUSH-V, 該研究意在探討面對左主幹末端真性分叉病變時,隨機應用DK-Crush stent 和 Provisional T stent 技術來完成血運重建, 對比30天、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臨床終點事件發生率, 研究30個中心中共入選500多例患者,均應用Xience Prime。
其主要結果顯示,DK crush組12個月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為5.0%,而PS組的TLF發生率達到10.7%(HR 0.46,95%CI 0.23-0.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22)。這主要是由於,與DK crush組相比,Provisional T stent 組TVMI和TVR顯著增加。
陳紹良教授接受大會 Live 訪問時有特別強調,即使DK crush技術已經過12年的臨床研究,但在為左主幹冠脈疾病患者確定治療方案時,應進行團隊討論,對每例患者進行個體化分析,根據患者特點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5. FAVOR II CHINA and FAVOR II Europe-Japan
來自中國的 Medis Medical Imaging 公司所發展的原創技術 定量血流分數(quantitative flow ratio, QFR)的臨床研究結果(CHINA; Europe-Japan)分別發表。QFR 系蝦米挖溝?看圖不囉唆!
不需要 Adenosin 注射,也不需要ECG gating,利用一般的血管攝影QCA 的數據即可快速即時計算出來某個血管的QFR。(買軟體當然要錢)
不需要 Adenosin 注射,也不需要ECG gating,利用一般的血管攝影QCA 的數據即可快速即時計算出來某個血管的QFR。(買軟體當然要錢)
FAVOR II Europe-Japan 研究發現,以FFR為參照標準時,QFR的敏感性(88% vs. 46%,P<0.001)、特異性(88% vs. 77%,P<0.001)均明顯高於QCA ,達到研究主要終點,即QFR明顯優於標準的定量血管造影評估。
不過,這一觀察性研究無法提供受試者臨床結果的數據,故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應該是探討QFR 指導的介入策略對受試者臨床預後(hard endpoints)的影響,即與 FFR指導策略的預後(FAME study) 是否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