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2022心腎五大試驗結果發表,AHA2023期待再相見(專業版)

  









美國心腎週


美國心腎很快過去了,兩個大會明年都將在賓州費城舉行(AHA23 11/11-13 ,ASN23 11/02-05),跟各位分享五大重點研究結果:

1. EMPA-KIDNEY: empagliflozin vs pbo in CKD
2. TRANSFORM-HF: torsemide vs furosemide in hosp. HF
3. RESPECT EPA: EPA 1.8g/d + statin vs statin alone in stable CAD
4. ISCHEMIA-EXTENDed: interim mortality analysis of ISCHEMIA & ISCHEMIA-CKD at longer f/u
5. BEST-CLI: EVT vs bypass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心腎大聚會:ASN2022, AHA2022 五大必看研究(預測版)

 







美國心腎週


本週是美國心腎週,AHA 在芝加哥,ASN在奧蘭多。跟各位分享必看五大重點研究:
1. EMPA-KIDNEY: empagliflozin vs pbo in CKD
2. TRANSFORM-HF: torsemide vs furosemide in hosp. HF
3. RESPECT EPA: EPA 1.8g/d + statin vs statin alone in stable CAD
4. ISCHEMIA-EXTENDed: interim mortality analysis of ISCHEMIA & ISCHEMIA-CKD at longer f/u
5. BEST-CLI: EVT vs bypass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EMPA-KIDNEY


EMPA-KIDNEY (N=6609)
Event-driven (n=1070) RCT of empagliflozin vs placebo in CKD.
Study stopped early in 3/2022 after 1st interim analysis met prespecified stopping criteria based on PEP and CV death or ESKD.
Primary results to be presented at ASN meeting in Orlando on Nov 4



看倌重點:
key Qs regarding EMPA-KIDNEY:
1.Will it answer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albuminuria is a prerequisite for renal benefits of SGLT2i (CREDENCE, DAPA-CKD provided efficacy in pts with albuminuria). EMPA-KIDNEY收案時並非100%有蛋白尿


2.Will it show a mortality benefit as was observed in CREDENCE & DAPA-CKD? 如果減少死亡那才是全壘打 






TRANSFORM-HF

TRANSFORM-HF:

Pragmatic trial of Torsemide vs furosemide in hosp. HF.
Event-driven trial (n=721), 85% power to detect 20% RRR in all-cause mortality (PEP)

不負責預測:
Prediction: a null effect on PEP but it will inform optimal design for future trials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and condition.

迷之音:
lasix 從沒減少過死亡率?
torsemide 會嗎? 顯示較少




RESPECT-EPA


RESPECT-EPA Trial
Open-label active control randomized trial evaluating purified EPA (1.8g/d) + statin vs statin alone in 3900 Japanese patients with stable CAD. PEP: CV death, MI, stroke, hosp. for UA/CR, or CR.

Key question
1. 解答是否EPA才有心臟保護
Will it serve as a tiebreaker given positive results in REDUCE-IT (EPA 4g/d) but not STRENGTH (EPA+DHA 4g/d), OMEMI (EPA+DHI 1.8g/d)?
2.對照組不是用礦物油
No mineral oil placebo used. If results are positive, will it resolv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mineral oil placebo in REDUCE-IT?
3. 觀察組(體內EPA濃度已高者)的預後有差嗎?
4. 東方人/日本人 1.8g EPA 就很夠用了?




ISCHEMIA-EXTENDed

ISCHEMIA-EXTENDe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primary outcome of all-cause death, CV death & non-CV death at 10y. Mortality NOT be centrally adjudicated.
Interim analysis results will be presented as a latebreaker.
In ISCHEMIA, HR were 0.87 (0.66-1.15) for CV death (late divergence in favor of INV strategy), 1.05 (0.83-1.32) for ACM, & 1.45 (1.0-2.1) for non-CV death.
Will CV death signal emerge in favor of INV strategy?
Will non-CV death continue to show harm with INV strategy?
How to interpret discordant effects on CV vs non-CV death?
Why report an interim analysis given projected median f/u of 10y?
How many interim mortality analyses planned?







BEST-CLI

Large (N=2100) pragmatic RCT comparing endovascular therapy to open surgical bypass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不負責預測:
EVT 從來沒有贏過 open by-pass grafting.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全民健康必修學堂:2022最新本土高血壓治療準則

 






高血壓為何是全民必修學堂?


        根據國民健康署於2022-05-09公佈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7-2020年,結果發現,18歲以上的國人,不到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高血壓』(盛行率:27.76%),65歲以上的國人,十個人就有超過六個人有『高血壓』(盛行率:63.52%),總體來說,至2020年調查為止,全國高血壓的國民超過六百一十五萬人,比四年前上一次調查時,增加了三十七萬人(增加了1.6%),活到85歲以上的國人,超過90%患有高血壓。可以說,我們一輩子會有高血壓的機會『十之八九』(Life time hypertension risk: >90%),所以正確認識高血壓並且與高血壓健康、和平的共存是全民必修的一門課。





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

過去心臟學會本土的高血壓治療指引曾經發佈過三版,第一版在2010年,第二版在2015年,第三版在2017年。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依據累積的實證醫學還有需多相關大型臨床試驗結果,正式發布了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以下分別整理分享本土最新治療指引重要的內容。


如何正確量血壓:居家量測才是真的血壓


        在醫院、診所的診間測到的血壓數值往往會比較高,此現象稱為白袍高血壓。國內外研究顯示,病人在家裡熟悉、習慣、放鬆的環境裡,量出來的血壓會比較精確。最新高血壓指引的兩大重點之一就是:門診量到的血壓僅供參考,應該要以居家血壓作為高血壓診斷、分期與治療目標的標準量測方式。正確血壓測量的方式詳如下圖:
        
        



居家血壓怎麼量?把握722原則


        居家血壓該怎麼量呢?要把握"722原則"(諧音:請量量)!也就是連續7天量血壓、每天量血壓2次(早晚各1次)、每次量測2次取平均值(每次間隔1分鐘),以連續7天的居家血壓作為診斷標準。

        測量前休息5分鐘,在舒適平穩的環境量測。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雙腳不交叉或翹二郎腿。測量的手臂平放在桌面上,約與心臟同高,壓脈帶要綁在手臂而非手腕上。722做完,總共會有14個平均值,將此紀錄交給醫師,再由醫師依照平均值判斷是否為高血壓。     

如何選購『準確的』血壓計


        買一台血壓計當禮物既健康又貼心,但是市面上的血壓計類型太多了,到底該怎麼選擇才適合呢?血壓計屬於醫療器材,目前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並未開放網路或郵購販售血壓計,選購時請遵守「認證照、看說明」─認清楚產品有沒有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以及販賣的廠商或店家,必須取得衛生局核發的「藥商許可執照」,使用前請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簡單說,許可證號是『醫』開頭的,就有經過食藥署審查通過。

        如果要查詢家中、手邊已經有的血壓計是否為合格的血壓計,也可以在台灣高血壓學會的網站上查詢。(參考網站https://reurl.cc/gMbnyN


高血壓診斷標準下修至 ≧ 130/80mmHg



        最新的高血壓指引第二大重點:高血壓診斷標準下修至≧130/80 mmHg(第一級)。若是血壓 ≧ 140/90 mmHg 則屬於第二級高血壓。





高血壓的保養與非藥物治療


        一旦確認有高血壓,就要開始進行治療(但不是馬上吃藥)。最新指引特別提及高血壓的生活型態調整,口訣是S-ABCDE,包含限制鈉攝取(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酒精攝取(Alcohol limitation)、體重減輕(Body weight reduction)、戒菸(Cigarette smoke cessation)、飲食調整(Diet adaptation)和運動(Exercise adoption)。這些都經過驗證,可以讓血壓得到控制與改善,同時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與死亡風險。

        1. 限制鈉攝取:鈉攝取量應限制在每天2-4克(每天5-10克的鹽)建議攝取低鈉鹽(高鉀)。
        2. 限制酒精攝取:(1)沒有飲酒習慣的人不應以任何理由開始飲酒。(2)沒有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功能障礙的族群,男性酒精攝取量應限制在每週小於100克,女性則應限制在每週小於50克。(3)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功能障礙的族群,男性酒精攝取量應限制在每週小於64克,女性則應限制在每週小於28克。
        3. 減輕體重: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為 20-24.9 kg/m2。
        4. 戒菸:無論使用傳統香菸或電子煙均該戒除,以降低心血管風險。
        5. 飲食調整:建議採用”DASH(得舒)” 飲食、飲用綠茶或紅茶,可降低舒張壓和收縮壓。
        6. 採用運動: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每週5-7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搭配或不搭配阻力運動,以改善血壓控制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進行神經運動或訓練,例如:太極拳、瑜珈和冥想,以降低血壓。針對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收縮壓大於160 mmHg),不宜進行高強度運動。







以下內容適合醫療專業者閱讀參考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要活就要動,運動不單單健體、強身又護心

 



溫故知新


        之前曾經談過的議題日行萬步,促進心血管健康』,只要適當的步行可以減少死亡率,這些都是正確的訊息,過去的研究也很多。但是這一類的研究,多半是用『問卷』,或是『量表』,由受試者或是民眾藉由『回顧』『回憶』去填答,在依照填答結果分群分類,看看運動量、活動量、運動強度等等跟日後的健康狀況甚至死亡率有無關係。


        這些過去的(運動狀況)的研究,就跟(飲食習慣、飲酒、抽煙、檳榔、睡眠)的研究一樣,常常落人口舌的批評,說,這樣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有嚴重的 Recall bias (回憶偏差),必須由研究對象回憶以往的經驗,因此常常會面臨到記憶不全所造成的重大影響。所以,在看待這類型研究的結果時,必須非常的謹慎解讀。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內行人必看:ESC 2022 實證醫學大補帖







        ESC 睽違兩年終於實體會議再次展開,總共有14000人報名實體會議,4000人報名線上會議。開始之前,我做了五個研究的結果『猜測』,只有兩個正確,這次會議的結果,充分體現了『當代實證醫學』的奧義。以下分別跟各位整理重要研究的結果,如果對某的研究有興趣深入了解,直接按下標題,就可以連到相關網頁或是全文資料。


TIME study: the Treatment In Morning versus Evening study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預防新冠又能減少心腦血管病,研究發現COVID-19 疫苗的重大效益!

 




研究顯示,感染 COVID-19 後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病率增加與血栓形成風險增加有關。COVID-19疫苗可以有效減少感染(至少在Omicron變異株出現以前)、預防進展為重症。然而,尚不清楚疫苗是否也能減少前述的心腦血管併發症。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心導管若從大拇指穿刺,大幅減少撓動脈的阻塞

 



心導管從大拇指穿刺?



        2021年3月在我的部落格曾經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心導管案例:微-微創心導管:從大拇指出發,救了心臟也保住高貴玉鐲。近年來,從手部橈動脈穿刺(radial access)進行的心導管檢查甚至是介入治療的安全性(併發症)與有效性(心血管事件MACE),不管是急慢性冠心病(ACS or CCS),都遠遠的優於傳統的從腿部股動脈穿刺(femoral access)。個人的經驗也是如此,從手部橈動脈穿刺的心導管遠超過九成。
        
        至於大拇哥俱樂部的同好們所熟知的:遠端橈動脈鼻煙壺(distal radial approach, anatomical snuffbox puncture)技法,就是從大拇指伸側(背側)兩條肌腱中間穿刺,主要優點是更為舒適簡便的傷口止血,對於執行的醫師而言無論是採用病患的左右手為途徑都一樣方便。不過因為此處的動脈較標準橈動脈細小且穿刺空間也較窄,執行所需的經驗及準備工作更為詳細,此外超過七號(>7Fr)的器械尚無法從這較小的血管途徑進行。






一樣從手做心導管,有什麼優勢?

OHCA病人,急救後要不要啟動緊急心導管?



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


    在沒有明顯非心臟原因(如外傷)的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中,一般觀念認為心臟停跳是由冠狀動脈阻塞引起的,緊急心導管攝影可能能夠提高這些患者的生存率。 大約三分之一的此類患者,住院前的心電圖顯示 ST 節升高,在這組中,很有可能(約 70% 至 80%)會發生冠狀動脈阻塞,因此這些患者通常被採取直接進行急診心導管攝影檢查,然後視狀況給予介入性治療(例如支架置放等)。

    但是,在另外三分之二的患者中,心電圖上沒有 ST 節升高,在這些患者中發現冠狀動脈阻塞的機會較低(約 25% 至 35%),這一群的病人,急救復甦後,到底需不需要啟動緊急心導管小組,來進行緊急介入呢?過去十年間,有過三個小型的前瞻性雖機對照研究,都沒有顯示緊急心導管對這群病人會有好處,但是,某一些『登錄型研究』卻發現,盡早做心導管可能會改善病患的存活率。最新的 EMERGE 試驗就是在沒有 ST 節升高的這一組病患中進行的,同時EMERGE 研究的結果於2022年 6 月 8 日線上發表在 JAMA Cardiology 上。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真假?日行萬步,促進心血管健康


圖片來源:pixabay


是否非得要走萬步

『日理萬機不如日行萬步』,這是過去常聽到有關於適量運動的建議。每天走一萬步就能促進心血管健康?到底是真的嗎?非得要走萬步健康才能到手嗎?每天走3000步、5000步、7000步也有類似的效果嗎?一萬步的目標是武斷的、今天曹醫師要說的其實是:『促進健康,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休閒時的運動包括走路,有,總比沒有好』。


萬步怎麼出現的?

這一切都始於1965 年,當時日本公司 山佐時計計器株式会社(YAMASA TOKEI KEIKI CO., LTD.) 開始銷售一種新的計步器,他們稱之為 manpo-kei(萬步計)。他們將產品發布與廣告活動相結合——“讓我們每天走 10,000 步!” 


醫學實證如何?